2021年07月02日
京西·观雲台|园林篇
献给山的诗集


终日看山不厌山,买山终待老山间。
山花落尽山长在,山水空流山自闲。
——(宋)王安石
每个人,一生都在攀登人生这座高峰。
九百年前,王安石告别官场,于半途上处,从此将一生归于一所宅院居室,名为半山园,自号半山。多年来,他一直追慕一代名相谢安,不断攀向人生之峰,时常望岳,最终于此豁达。
一如谢安、王安石,满怀抱负的进取人士,古今从者如云。
城市人,总是在不停地翻越人生一个又一个峰顶,却常常忘了人生更美的时光,永远在半山。
精|神|之|诗
人生最美 不若归半山
比山岳更永恒的,
是——精神。
山,不止是一种物质存在,更是一种情怀追往、生命样式与心灵的状态。
千百年来,山、水之间,有人间烟火的憧憬,亦有诗与远方的向往,这是中国人骨子里的精神眷恋。居于半山一园,依山、观云,游园、瞰河,山与万物、自然的每场对话,皆可入诗。
中国哲学家梁簌溟,在世界文化体系的概括中提出,人与外在、人与人、人与自己的相处方式,映照了一种文化本质背后的人生态度。关于山居文化,京西·观雲台,遵循一切设计,顺山而为、以人为本的理念。整个园区,我们以山为脉,以背靠高山的煊赫大门为起点,开启一场心灵故乡的重建之路,探寻人内在真正的归属。
我们以精神的探寻为主线,从回家动线上提炼出五重归家礼序节点。望山而进取、闻山而洒脱、寻山而知己、踱山求内在和谐、归山达平衡之境,半山五礼相迎,于曲折间,让城市人领会人与生活、心灵之间相处的美好之道,让城市归来的情绪,于收放之间自然舒展。
一条回家路,亦如一条向内回归之路。愿人生最美时,恰逢在半山。
自|然|为|诗
望向云 遇见生活
游于京西·观雲台,
总能想起贾岛那句“只在此山中,云深不知处”。
人生如山,世事如云。春秋时期,孔子曾问礼老子。孔子曰:世间大道不行,仁义不施,如何?老子回应:世间仁义不施,都在大道其中。万物自有其道,只需顺势而为。
居山而上,顺势而为,何尝不是一种关于生活的完美解答。
京西·观雲台在整个园区营造中,充分尊重山势地形,最大限度保留景观环境与原山、建筑、空间的亲密对话关系,回归自然而然的漫坡生活追求。
一条半山之路,有人在山间漫游,亦有人偏爱园间云游。无论驱车缓入,还是踏步漫行或乘直梯而上,从10米巨尺高云天飞瀑,穿越百米林荫大道、九曲花街,再到“悬浮”半山的红艺术馆等,闲云九境之间,随意截取一段风景,铺展开皆是自在的惬意,与身心的放松。
漫游山间园林,在这里,你走过的路、看过的景,还有你的故事,不过是飘落山间的云,却能成为开启新人生的转角。阅历世事,更懂唯有内在的安静之道,才是心灵永恒的安顿之所。
漫步向山而归,于半山,观闲云,心自在,世界更自在。
生|活|入|诗
山间一院 自有闲趣
梁思成先生说,有一个自己的院落,
精神才算真正有了着落。
中国人内心,总有一座悠闲的院子。
冯唐在《我心目中理想的房子》中写道:要有个大点儿的院子。有树,最好是果树或者花树或者又开花又结果。每年花树开花的那几天,在树下支张桌子,摆简单的酒菜,开顺口的酒,看繁花在风里、在暮色里、在月光里动,也值了。
山与自然的质朴,丰富的时间之美,于每一种家人陪伴的风景里流动,宁静的院落之间,将书写着每一位居者人生的一抹诗意。一座半山别院,就是自己与家人的全世界。
京西·观雲台,正是这样一份独特的存在。回到半山,层层漫坡别院里,有着长于自然的本真生活。春赏花、夏听雨、秋拾叶、冬煮雪……这些美妙的场景、留存的瞬间,多年之后忆起,依旧会让家人心生温暖、心存感动。
随心步入一座宽绰院落,闲暇时,与老友谈笑风生,莳花、弄草,浅酌清茶,与家里人相叙日常;倦时躺入摇椅,将一树一树繁花看遍,翻翻闲书消磨时光,享受城市难有的逸趣。这里,亦是家人的健身花园、孩子的童趣天地、父母的小花圃,四时的变幻是院子最美的装饰。
山里的时间很慢,院里的人生很长。无论半山、院落,总能装下无尽的山居岁月。